适应障碍的症状是什么?适应障碍怎么治疗?

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是因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 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 产生烦恼 抑郁等情感障碍 以及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 不注意卫生 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 食欲缺乏等) 并使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慢性心因性障碍。适应障碍的发生是由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个体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录

1.适应障碍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适应障碍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适应障碍有哪些典型症状
4.适应障碍应该如何预防
5.适应障碍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适应障碍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适应障碍的常规方法

1.适应障碍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适应障碍是个人对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如丧偶 出国 移民 参军 退休等)不能适应 而持续处于情绪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异常状态。由于对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 无任何异常反应 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 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尽管如此 仍需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 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1 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变迁 人际关系恶化 工作和学业受挫 亲友死亡等 某些因素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 毕业生求职 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

  2 个性因素

  对于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 无任何异常反应 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 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但应该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 也就不会发生适应障碍。另外社会适应能力欠佳 应付方式生硬和单调及个体遭受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 也易产生适应障碍。

2.适应障碍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除了一般症状外 还会引起其他疾病 本病随病情加重 适应障碍可引发焦虑 失眠等精神性疾病。所以一经发现 需积极治疗 平时也应做好预防措施。

3.适应障碍有哪些典型症状

  适应障碍的发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1~3个月之内 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大 主要表现为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常见焦虑不安 烦恼 抑郁心境 无能力感 胆小害怕 注意力难以集中 惶惑不知所措和易激惹等 还可伴有心慌和震颤等躯体症状 同时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到日常活动。病人可感到有惹人注目的适应不良行为或暴力冲动行为出现的倾向 但事实上很少发生 有时患者发生酒或药物滥用。其他较为严重的症状 如兴趣索然 无动力 快感缺失和食欲缺乏等则很少出现。有报道指出 临床表现与年龄之间有某些联系:在老年可伴有躯体症状;成年人多见抑郁或焦虑症状 在青少年以品行障碍(即攻击或敌视社会行为)常见;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 如尿床 幼稚言语或吮拇指等形式。

  患者的临床相可有占优势的症状群 也可以混合症状群出现 下列诸类型可供参考:

  1 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

  以神经过敏 心烦 心悸 紧张不安 激越等为主要症状 有关焦虑性适应障碍的病例报道不多 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 担心害怕 神经过敏 颤抖 可伴有心悸 窒息或喘大气后感觉舒服一点 坐立不安 出汗等。

  2 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

  该类型为成年人较常见的适应障碍 主要表现为心境不良 对生活丧失兴趣 自责 绝望感 哭泣 眼泪汪汪 沮丧 严重时可有自杀行为 但比重度抑郁为轻 常伴有睡眠障碍 食欲减退 体重减轻。

  3 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

  多见于青少年 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或对社会准则和规章的暴力行为 品行异常的表现有不履行法律责任 违反社会公德;如逃学 旷工 打架 斗殴 毁坏公物 粗暴对人无礼貌 乱开汽车 偷窃 离家出走 过早的性行为 打架和饮酒过量等。

  4 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障碍

  临床表现既有情绪异常 也有品行障碍的表现 对这类患者的诊断要谨慎。

  5 混合型情绪表现的适应障碍

  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境及其他情绪异常的混合综合症状 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看比重度抑郁和焦虑症为轻 如有些青年入伍或求学从家中离开父母后 出现抑郁 矛盾 发怒和明显依赖表现。

  6 未分型的适应障碍

  这是不典型的适应障碍 如表现为社会退缩而不伴有焦虑或抑郁心境。

  躯体性主诉的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有躯体主诉 如疲乏 头痛 背痛 食欲缺乏 慢性腹泻或其他躯体不适等 患者既不找医生诊断也不顺从治疗;体格检查无相应阳性体征 其他检查均正常。

  工作抑制的适应障碍:主要表现为突然难以胜任日常工作和学习 工作效率下降 学习成绩不佳 工作学习能力减弱 严重时不能进行日常工作 甚至不能学习或阅读资料 也称为能力减弱型。

  退缩型的适应障碍:表现为孤独 离群 不参加社会活动 不注意个人卫生 生活无规律 在儿童表现为尿床 幼稚语言或吮拇指等形式 患者一般无焦虑抑郁情绪 也无恐怖症状。

  适应障碍一种主观痛苦和情感紊乱状态 常妨碍社会功能 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应激事件(应激源)的适应期发生 这些改变或事件包括重大的个人发展方面的变化(上学 初为人父母 未能达到个人的理想目标 退休等) 或可能影响个人社会关系完整性的事件(居丧 离别体验) 或影响社会支持系统及价值系统的事件(移民或难民状态) 但需指出 个人素质或易感性在发生本症的危险性乃至表现形式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本症的表现多种多样 包括抑郁 焦虑或烦恼 感到对目前处境无从计划 不能应对 难以坚持 处理日常事务也有缺陷 常伴有情感和品行障碍(尤其青少年) 病程至少1个月 最长不超过6个月。

4.适应障碍应该如何预防

  躯体无疾病 心理无疾病 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中国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 是确立人生观 世界观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 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 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学生社会适应障碍为例 预防的对策有:

  1 说服教育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因此 要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 就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 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如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自觉性差的现象 其根源之一是学习目的性不明。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家里 只要一提到学习 做作业 思想上就产生一种惰性心理 行动上就出现怕学习 不想做作业 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等行为。因此 我们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状态及特点 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晓之以理 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克服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的认识 达到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的目的。

  2 情境熏陶法

  和谐民主的教育或教学情境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方式的和谐民主的教育情境。如创设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的情境;教学中的愉快 成功 求知 勤思 民主的氛围;个别谈话时要尊重 期望 鼓励 严格要求的情境等等。从而在和谐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使受教育者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感情 克服胆怯 担心 怕说错受批评等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增强自信心 培养勇敢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心理的勇气。

  3 情境感染法

  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 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经常发生感情的沟通 有意 无意地受到情绪感染。施教者力求把自己健康 愉悦 生动的情感 言行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 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如一次表扬;一次成功的个别谈心;一次主题鲜明的活动等等 都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 既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和求知欲等积极心态 又有利于相互间心理距离的缩短 使其在能保持稳定而持久的情感 做到专心 积极 主动 认真等。

  4 意志磨炼法

  各种心理品质的培养都是自觉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 也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因此 磨炼意志品质 显得极其重要。一是要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能够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能自我控制 自我约束。二是要参加集体活动 增强集体观念 服从集体意志 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 坚强 刚毅 果断的意志品质 纠正犹豫 盲目 执拗 鲁莽 顽固的不良品质 提高自己的意志水平。

  5 心理教育法

  这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 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还要矫正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必须通过座谈 了解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 要求和问题 通过调查测试 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 偏异情况 然后讲知识 讲保健 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 专题讨论 以联系实际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6 心理咨询法

  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 处理好人际关系 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 要给予信任 给予理解 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还要动之以情 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 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 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 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 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5.适应障碍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适应障碍的诊断需要做必要的相关心理检测和脑功能检查 该病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所以一经发现 需积极治疗 平时也应做好预防措施。

6.适应障碍病人的饮食宜忌

  适应障碍患者饮食宜清淡 多吃蔬果 合理搭配膳食 注意营养充足。不应过于油腻 过咸。患者的饮食以清淡 易消化为主 多吃蔬果 合理搭配膳食 注意营养充足。此外 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 油腻 生冷的食物。

7.西医治疗适应障碍的常规方法

  适应障碍一般包括心理-环境治疗 药物治疗 电痉挛治疗和支持治疗 具体如下:

  1 心理—环境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 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 转移或消除应激源。通过疏泄 解释 支持 鼓励 指导等 帮助病人摆脱痛苦 认识疾病 面对现实 配合治疗 提高适应能力。

  2 药物治疗:对适应障碍的病人药物治疗不必作为首选的方法 但对情绪异常较明显的患者 为加快症状的缓解 可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对焦虑 恐惧不安者 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 可选用丙米嗪 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对有妄想 幻觉 兴奋激动者或出现冲动行为威胁到自身或他人安危时 可给予短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如氯丙嗪 氟哌啶醇等 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以低剂量 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心理治疗应继续进行 特别是对那些恢复较慢的患者 更为有益。

  3 电痉挛治疗:严重消极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 可作电痉挛治疗2~4次。

  4 支持治疗:如对不能主动进食或进食量少的病人 补充营养 饮水或输液。

  总之 针对病人的生活事件 心理冲突 性格特征与失败的应对方法 共同寻找摆脱心理危机的出路 达到重新适应生活 回归社会和促进精神健康的目的。